• 首页
  • 亚盘怎么判断平局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1991年80岁杨得志参加红军聚会,得知老师长要来:我得到门口接

    发布日期:2024-12-21 08:06    点击次数:17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80岁的杨得志,费尽全力只为迎接一位老人,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动人心魄的往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991年的一个秋日,80岁的杨得志在夫人的搀扶下,不顾风霜雨雪参加一年一度的红军聚会。

    对他而言,此刻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与昔日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相聚,一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句:

    "老师长要来了!"闻言,杨得志顾不得风湿折磨下的双腿疼痛,对夫人说了句"我得去门口迎接",便起身向会场外缓步而去。

    这位令杨得志如此尊崇的"老师长",正是他在红军时期的领导——李聚奎。

    那么,是什么让这对昔日战友的感情如此深厚呢?要找到答案,就不得不从半个多世纪前的革命烽火岁月说起。

    风雨兼程,只为心中的信仰

    1904年,李聚奎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7岁那年,他有幸跨进校门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然而,家境的贫寒最终还是让他在22岁那年做出了参军的选择。

    在北伐战争的战火中,李聚奎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那时的他,对这个全新的理念还只是略知一二。

    但当他看到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那种为民众谋幸福的赤子之心时,内心却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触动。

    1928年,彭德怀在湖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

    李聚奎毅然加入这支队伍,并在彭德怀的鼓舞下,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李聚奎冲锋陷阵,以身作则。

    他曾带伤指挥部队,血染战衣仍坚持作战,直到取得胜利。

    就是这样一个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毛泽东式战将,他郑重表态:

    "我这辈子跟定共产党了,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这誓言,伴随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每个春秋。

    沙场点兵,他冲锋陷阵、屡建奇功;千里转战,他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而另一位主人公杨得志,同样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革命之路。

    出身贫苦的他,

    为了生计14岁便到江西安源煤矿当工人。

    在这里,杨得志第一次感受到了阶级矛盾的残酷。

    他亲眼目睹工友们在资本家的剥削下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甚至因过度劳累而死去。

    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让杨得志下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

    1928年,失业的杨得志偶遇工农革命军的部队,毅然投笔从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毛泽东,被这位伟人的风采所折服。

    毛泽东朴实亲切的话语,让杨得志进一步认识到,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

    从此,他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炮火连天下的革命情谊

    1934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在持续的进攻下,红军处境愈发艰难。

    许多部队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下,弹尽粮绝,伤亡惨重。

    此时,李聚奎指挥的红一师一团与敌军在三甲嶂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面对三个敌人师的重重包围,团长杨得志临危不惧,指挥部队英勇对敌。

    战士们在李聚奎和杨得志的身先士卒下,个个视死如归。

    有人腿部负伤,仍然咬紧牙关,端起枪继续战斗;

    有人身中数弹,用最后一口气喊出"为革命而死,是我最大的光荣"的豪言壮语。

    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的身影。

    战斗进行到最惨烈时,全团仅剩百余人。

    但在李、杨的带领下,大家冒着枪林弹雨,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坚守阵地,掩护主力红军安全转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士精神

    1935年,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是一次险象环生的远征,红军要翻越一座座险峻的大山,渡过一条条湍急的河流,一路上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在强渡大渡河的关键时刻,红军再次遭遇了敌人的封锁。

    大渡河水流湍急,河面宽阔,而红军只有几条简陋的小船。

    如果冒然强渡,恐怕全军都要覆没于这条"生命禁区"。

    生死存亡之际,杨得志主动向李聚奎请缨,要求率领一支先遣突击队,首先渡过大渡河,打通前进的道路。

    面对这九死一生的任务,杨得志没有丝毫犹豫,他斩钉截铁地对李聚奎说:

    "我们红军打败敌人,靠的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就要为党和人民建立功勋!"

    在一番缜密部署后,杨得志带着十八名勇士,划着仅有的两条小船,在敌人的密集火力下奋力划向对岸。

    枪林弹雨中,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但勇士们誓与船共存亡,用生命为革命保驾护航。

    当小船离岸边只有五六米时,敌人集中火力疯狂扫射,水花四溅,无数弹片在船周飞舞。

    危急关头,杨得志一声令下,勇士们纷纷跳入水中,不顾敌人的疯狂扫射,杨得志带领大家冲上岸去,一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为红军开辟了北上的道路。

    正是凭着这种九死一生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中国工农红军才得以一次次绝境重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奇迹,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

    历尽苦难,初心不改

    1937年,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重创,

    李聚奎与部队失散,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敌人的层层封锁下,回到红军队伍无异于登天。

    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共产党员。

    数月来,李聚奎一个人躲避敌人的搜捕,忍饥挨饿,跋涉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

    为了不暴露身份,他甚至脱下军装,

    伪装成一个卑微的叫花子,一路乞讨度日。

    有时饿晕在路边,被好心人救醒;有时被敌人盘查,险些丧命。

    但无论历经怎样的苦难,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念。

    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跋涉,李聚奎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党的怀抱。

    当他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延安时,全身已是遍体鳞伤,无一处完好。

    但当他与毛泽东重逢的那一刻,两人紧紧拥抱,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毛泽东动情地说:"小李啊,你受苦了!你是虽败犹荣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李聚奎的功绩。

    他先是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在抗美援朵战争中勤勉尽责,改善志愿军的给养条件,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李聚奎想方设法扩大生产自救。

    他亲自下连队,和战士同吃同住,鼓励大家开荒种地,多储备粮食。

    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志愿军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保证了前线将士能够吃饱穿暖。

    1955年,李聚奎又接受党的安排,

    出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为新中国的能源事业呕心沥血。

    上任之初,他对石油工业可谓一窍不通。

    但他凭着一股革命锐气,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让中国的石油产量翻了一番。

    而当国家需要他重返军队时,李聚奎又欣然应允。

    三年后,他重新回到军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李聚奎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1995年,李聚奎溘然长逝。

    而他的挚友杨得志,也于1994年与世长辞。

    两位老战友虽然天人永隔,

    但他们用生命铸就的革命友谊,早已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多年以后,人们依然在感怀着这段佳话。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

    而当年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却始终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91年80岁杨得志参加红军聚会,得知老师长要来:我得到门口接

    2023-03-1818:00·全民历史观

    1991年80岁杨得志参加红军聚会,得知老师长要来:我得到门口迎接

    2023-05-1119:43·乾岁白一京

    李聚奎老师长大渡河杨得志毛泽东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